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第69章 西域

  崇祯八年的四月三日,一则奏疏传回国内。

  大明朝派去东察合台地区,前往叶尔羌汗国的使臣团,没能见到汗国的叶尔羌国王阿济汗,而后传书的使臣在回国途中,在原哈密卫地带遭“流贼”袭击!

  整个使团有四十六名礼部文官,九十二名明军官兵被杀,唯有四名士兵带着一名使臣逃回甘肃镇。

  此事尚未传抵至南京,就先惊动了洪承畴,仅仅过了一日,调新任的甘肃镇副总兵艾万年,就接到洪承畴调令,让他领所辖骑兵一千人,步卒三千人,前往当地,追剿“流贼”。

  事情闹到了内地,震动朝野内外,就连已经有三日未曾上朝,呆在宫中与锦妃天天腻在一块的大明王朝皇帝都被惊动了。

  朱由检对此事感到匪夷所思。

  叶尔羌也那么勇敢吗?

  竟敢伪装成流贼,屠杀掉自己派去和其签订藩属条约的使团。

  这么严重的外交大案,可比洪武大帝在时,被高丽两次杀死使者,还要令人惊讶。

  如果是普通地方流贼,在使团有九十六名明朝边军士兵护送的情况下,怎会有可能发起攻击。

  不仅杀死绝大多数使臣和士兵,还在洪承畴如此迅速的调兵进入后,发现现场已无任何财帛马车。

  那么多马车辎重和宝物礼品,你怎么可能短期之内拉走掩藏!

  你这是不装了?

  除了你叶尔羌人动的手,还会有谁?

  于是,在崇祯八年的五月天刚至,也就是三边方向所传递的地方奏疏,经五百里加急,到南京城的第二日,紧张的廷议就在六部里头闹起来了。

  兵部最复杂,因为改革的缘故,兵部俩尚书,左右四位侍郎是提着陆军部和海军部,又要协调五军都督府以及两京兵部尚书,遇到这种事情,还得看看礼部下面的外交部到底是个什么形势。

  到底是该兵部先发统筹一下周围兵力,来准备应付后续,还是交给礼部,来呈送内阁外交通函进行协商谈判,手续上很复杂。

  当然主事的老人也多,比方说孙承宗和另一个老臣,王洽。

  一派人以王洽为首,认为应当克制地方冲突,等礼部了解详情后,再做定夺。

  另一派官员以边镇总督,洪承畴激进派支持者为主,觉得是时候派出大将,正好以此为借口,师出有名的领兵进驻西域,以清剿叛明事理,做重新夺回西域之实。

  至于说皇帝自己,朱由检当然没有其他多余想法,认为既然事情已经成了烂摊子,我大明的使团几十个人死亡,还死了近百名兵士,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三方在廷议中各抒己见,户部也提出来可以打的判断,原因是国库目前尚且充裕。

  第一银行最近,也有一批纸币和金银币需要发出去,作为军队打仗的花销很合适,军士能用纸币,自然会流通到民间去,这就很省户部的力气了。

  户部还是头一回表示财力充裕,令兵部两位尚书都看过来,露出颇为意外的神情。

  户部的确是不缺钱,自从纸币的量和今年财税到账,国库可以说是有一大笔银两多出来。

  即使是抛除了黄河治理水患的拨款,以及长城防线的重新修缮竣工,国库此刻的银子也显得过多了,这么多钱压手里,借利息的人又没那么多,显得扎手。

  正是将之前征税收上来的纸币,再重新发下来。

  礼部的态度是比较的随和,虽然死的是他的禄官,但是死了之后,腾出来好些官位,可以挪动,并非坏事。

  要打也行,要谈也可以,我礼部没什么意见。

  于是,谈了十几天功夫,孙承宗站出来了,跑到宫中还带着咳嗽,看样子是受了些风寒,抱恙赶来。他佝偻着背对着皇帝躬身行礼,奏道:“陛下,老臣反对出兵!”

  “哦?”

  皇帝颇有兴趣,挪了挪座,看向他,伸手虚托示意其不必拘礼,容他坐对道:“孙先生坐下直言即可,没必要着急成这样,前些日子派去的御医说是先生需要静养,政务推给侍郎们也可处置的。”

  孙承宗顺了顺喉咙,缓了缓才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回复皇帝道:“老臣怎敢怠慢朝政啊,国事无大小,趁着此身尚存气力,便该为陛下与我大明朝尽一份忠。”

  “唉,先生如此品格,当为东林楷模,既如此,慢慢说就是。”朱由检心中敬重感慨,也不再劝阻,而是冲着殿内道:“知书,知忠!去给先生添杯茶水来。”

  道名的是殿内角落的两名小太监,二人听到皇帝吩咐,连忙应声,去给孙承宗添茶倒水去。

  一人端上小木凳搁于孙承宗座旁,另外的小太监则将茶水端上,随即退回到角落里。

  “老臣谢陛下体恤!”

  孙承宗颤巍巍的,抓着茶盏划拨划拨茶香,抿了口茶水,尝试一番温度,随即又多饮上两口顺了喉咙,这才拂袖去擦擦那唇角胡须沾到的水渍。

  喝了茶,调息了两声,终于完毕了,孙承宗才和皇帝继续礼拜一番,奏对道:“陛下,老臣以为,此时此刻,不宜再在西域挑起战乱。”

  “嗯。”

  皇帝点头,示意其继续抒发己见。

  于是,孙承宗继续开口说道:“我大明在陛下手中,任贤用能才有了这不易的中兴之象。这我大明的满朝臣工都是有目共睹,民间百姓们也是深以为然。”

  “北面是打败了建奴,恢复了大半个辽东,结束了奴酋犯顺的长久兵事。”

  “南方在极短时间内就让平定了江南叛乱,让杨嗣昌镇压南方各地的民变,无有再从贼者!这也是陛下的功绩啊!”

  皇帝不语,双手放在龙椅上,身体些许侧倾右侧,显得没什么太好的精神。

  “再有慑服诸藩属,签订了契书,才有现下四海升平的景象。”

  “如今我大明朝,北抵辽东,西至藏川,东去日本倭国,南覆苏门答腊,国势已达极盛。”

  “然则……”

  孙承宗又咳嗽两声,连忙又吃了口茶,这才润了嗓子继续开口:“陛下年轻时,便已取得如此大的功绩,是圣君、明君,所以但凡明君者,必知兵事乃是大国极大凶险之处,错误半步,便是国家不幸,山河血染,有倾覆之危啊!所以!”

  “老臣孙承宗,望陛下于西域之事,需再三慎重啊!”

  “值此多事之秋,北方、南方都有旱涝灾害,死难者无数。建奴尚未除尽,孙传庭于辽沈数伐未能建立大功,南方与莫卧儿国有大战之时,不要与西域叶尔羌汗国交战!”

  皇帝并未当场作出答复。

  孙承宗告辞,他思索着皇帝的神情,期待能够有一番判断。

  ……

  朝会之上,文武百官俱一到此,从崇祯南迁都城后,这满朝文武进殿的,便只能是四品以上了,常朝的官员数量,因为南北合一,没有北直隶的朝臣留都了,参加常朝的官员达近千人。

  这么多官员,有许多四品大员,都得在外场等候召唤觐见,一列列大汉将军和厂卫就在汉白玉制作的阶梯上侍卫,他们都生的十分高大魁梧,精挑细选,身穿盔甲和宝剑,基本上都会握着一杆步槊,看上去十分精锐。

  当然,都只是样子货,战斗力比起边军,一百个大汉将军可能干不赢三四十个边军将士,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朝会上的孙承宗再次将当日原话,又讲了一次,他性格如此,皇帝静静地等他讲完,并未插话打断。

  众臣噤声,暗自思索,在思虑孙承宗的说辞。片刻后,大臣们一同进言,认为他这是老成谋国之言,称赞其所讲的正是治国之道,很有远见。

  甚至于一直摆烂的礼部,也觉得应当再派使臣前往。

  “孙阁老言之有理,臣也以为,事态尚未到必须要动刀兵的地步,陛下不如先派人责问一番,看看形势?”

  “有理,确实不该就这么大打出手,有损我天朝大国气量,不妨议一议出使人选。”

  朱由检则看着这些文官进言,也对眼下时局进行了再一次的认真分析。

  孙承宗是什么心态的人物,这可是主战派中的铁杆领袖,一向是以对建奴的强硬著称,历史上袁崇焕抗命被朝廷拿办,就是他孙承宗带回了慌忙逃离京畿,怕被治罪的祖大寿,带着朝廷大军打赢四城之战,赶跑了阿敏。

  如果是要对不臣作战,他必定是会坚决主张作战,不会推诿。

  但是现在……

  认真计较的话,朱由检也看出了大明朝此刻的境况,确实是不宜再于短期,对西域作战了。

  大明西南,或者说南方军队,都压在了和莫卧儿身上。

  大军正在进军的过程中,就已经带动了大量的明朝国力,补给线拉的很长。

  一些断掉的补给线,都是在当地吃粮,地方再到另一个州府购买粮食补仓,缺粮的奏疏就有二十多本。

  上一次大明朝这么玩,还是对付杨应龙叛乱的时候。

  当时的大明,动用地方官兵和土司兵马,光是战兵就有十几万,加上辅兵,超过二十三、四万官兵。

  而此次十一万大军南下,虽然有不少人通过海运前往阿拉干,但因为路途遥远,补给也已经成了大问题。

  用骡马和牛车,修缮地面还不如现代的农村,运输效率实在是太低。

  途中的粮食损耗,也是个惊人数字,可能十斗粮食,在运输的路途中,消耗就差不多得有八斗。

  正因如此,朱由检才让大量屯粮从沿海港口,用海商的运粮船直接运去阿拉干,海上运输消耗的粮食最多,也只有两成。

  当然,路上遇到风暴,船只倾覆不算。

  北方的后金国还占着许多羁縻地带,有十四万的人口和两、三万的骑兵,依旧是需要孙传庭向北方持续进攻的。

  没有了广大地区的屯田和百姓耕种,补给依赖关内和朝鲜,也是非常的漫长,明朝想要在辽沈地区维持补给,消耗巨大。

  这样国力持续输出,支持北方与南方两场大规模战争,要再开辟西域的战场,可以说,朱由检是有些被近年的战争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去考虑现实情况了。

  既然廷议都有了定论,大的战事也便就此作罢。

  但皇帝并不想要继续遣使西域。

  而是命令,让军队摧毁掉一些叶尔羌汗国的城池、堡垒,然后撤兵回守。

  兵部安排陆军方面,尤其是洪承畴,调其麾下的甘肃镇官兵,以及副总兵艾万年,攻击叶尔羌汗国的城池,让他击溃掉当地守备的叶尔羌人骑兵,将当地的男丁青壮,不愿走的就地屠戮,将当地妇孺也全数抓回关内。

  为什么老是搞屠戮呢?

  主要是朱由检不是很想要这些人口,这么多人要是抓回来,外族的统治成本,以及安置地区上,真的很麻烦。

  不想大战,又很想打击叶尔羌,如此境况下,干脆原地请诸位升天,那是最好的。

  这样的安排,虽然有损明朝在西域地区的威望,但朱由检也无所谓。

  中亚那帮二五仔的战力,也就那么回事,那么点人口基数,当年要不是仗着骑兵多,入侵明朝的当年就灭掉了。

  说白了,明朝现在有好几万骑兵,再也不用惧怕这些中亚汗国了。

  要是真的拉过来硬碰硬,朱由检也会咬牙的撑下去看看。

  大不了退守嘉峪关就是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