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南方藩属——东吁王朝
众人议论纷纷,但最关键的还是郑梉本人的反应,至于说大明朝是不是会如此人所说的,真的集结兵马,就是要打一场战争,都有不少人想要驳斥。
“调集十几万人马,从各地出营集结屯于云南,光是此项,在明朝也要花掉难以计数的白银,更出动战船更是不小的开支,如果不打一场战争,明朝的皇帝恐怕是不会这么做的。”
郑梉点头,承认了此人这句理智的分析,他听说过明朝的军队在出营行军时,是要吃行粮的,还要发更多军饷,对明朝是各地方财政是个不小的负担。
但是,他的目光锐利起来,看向此人,问道:“那武朝俊,明朝此时发大兵,是针对的我大越吗?”
武朝俊就是此人的名字,是郑梉挖出的一个人才,这点倒是很快回答了,道:“若是明朝真的要攻打我们,在控制莫氏后就已经大军开进,攻打我大越了,只能说他们的心思既是针对我们,又与我们大越无干。”
他说到此,顿时朝着郑梉行礼,说道:“明朝此次恐怕八九不离十,是要攻打缅甸乃至其他地方。”
……
比起自称大越的后黎朝,缅甸或者说东吁王朝,此刻是高度警戒状态,早就已经在他隆王的召集中,有大量还在屯垦的农民,被小官吏们强行聚到兵营里,给他们穿上缅甸官兵的衣服裤子,给一杆长刀或者矛,有些体格健壮,身材高大的男子给予一套藤甲、皮甲,开始了强化训练。
他隆是常年关注明朝动向的,比起后黎朝的郑氏、阮氏,他隆还是有精力把视角放到外部的。
早在二月份,他就从明朝回来的商人那了解到了明军的行动,并且也打听到云南那不少民间的说法,有说法要打缅甸,也有人说要打一些个西南土司,甚至还有说法要打后黎朝,总之说法很多,但是军队规模,他隆还是花了很大精力,大概统计了出来。
大概有十四万的明朝军队,绝大多数都是南方的士兵,仅仅只有不到四万的北方明朝士兵。
骑兵很有限,只有大概五千多点,绝大多数都是步兵,其中大量的火枪兵,但即使是这样,他隆也极为震撼,连忙调各地的兵马到了北部,至少有八万名士兵,以及二十万的农民兵被拉到了战线上,随时准备面对大明从北南下的攻势。
当然先打是不可能的,不一定打的赢。
他隆于是很快找来一个叫兆太余的汉民,请他做了个缅甸小官,并且让他作为使节,带着二十位东吁王朝的文官使者,以及大量珍珠美玉、虎皮、象牙、黄金等物,前往明朝云南的沐府,希望了解情况后,去北京城见明朝皇帝,请求恢复朝贡。
恢复朝贡只是避免战争的一种手段,如果能够避免和大明爆发战争,可以恢复耕农和正常民间活动,这点钱财宝物根本不值一提。
何况和大明打仗,他实在是心里没底。
上一次能够打赢万历年间的战争,纯粹是因为明朝并未全力以赴,仅仅是出动了云南的明朝兵马以及大量土司兵,这种情况下以巅峰缅甸的战力,还是可以打的,但大明这一次可是调遣了南方各省军队,明显是明廷自己的人马。
至于五千骑兵,毫无疑问只有九边十三镇才有如此大数量的骑兵,明朝边军已经够强了,而其中的铁骑,以劣势兵力是常年和蒙古、女真野战的军队作战,精锐非常。五千名边镇的骑兵,讲老实话,给了他隆很大压力。
兆太余带上众多缅甸官吏,匆匆就上路赶往云南。
他隆没想到的是,明朝的使臣呢早就已经赶到了他缅甸境内,只不过是磨磨蹭蹭,刚刚才到了跟前。
使者就是已经控制了莫朝的陈玉鉴,磨蹭也是因为在改造地方,将一部分明军分散成几支,主要控制了与后黎朝的边界,以及控制海港和高平城郭。
兆太余是迎接了使团,带着明朝这帮人到了阿瓦城,见到了他隆王。
比起莫敬宽,他隆显然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年纪轻轻就已经在缅甸有不错的名声,尽可能的在改善长期战争后的缅甸民生。
他隆王态度还算可以,对明朝使臣们都相当的客气,并且在召见中了解到明朝在去年打败了想要寇关的鞑靼人,虽然损失惨重,但也重创了北方辽东的游牧,大明帝国的那位继任没两三年的年少皇帝,在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是如何如何的铁血,将大明的财政收入,从濒死的状态,一口气拔升到了比洪武年间还要高出一大截的地步,现在是财政充裕,对国内农民轻徭薄税,大改军队等等的事迹,真的这些操作闪瞎了他隆王的双眼,明明看着越来越没存在感的大明啊,突然国力拔地而起。
尤其是听到,明朝皇帝靠着铁血手段强压,逼着整个大明朝藩王、官吏缴纳积欠朝廷二十年的正税时,真的让他是感觉到,这位大明新皇的狠厉。
对别人狠厉,这不可怕。
但是连自己的名声都不顾,比天启还要重用厂卫,并且将军队掌握到了手中便开始血洗了江南,将牵连的门阀逐个抄家,这得名声恶到一个什么地步?
他隆不得不承认,这位的手段很厉害,无论是控制厂卫,还是控制了舆论,至少保证自己在位时,这位新皇不在意那些谩骂的。
双方聊了许多东西,从万历年间纷争聊到现今,从贸易聊到了边防,从缅甸北方开始聚集的十几万大军,聊到了“藩属条约”的细节。
他隆沉默了,显然他是被威胁了,这眼前的年轻使臣很聪明,绕了一大圈的路子,最终聊到了自己的目的,既可以让他隆了解到明朝在北方布置了大军的现状,又提醒自己加入这个条约的好处。
他隆的确很需要这个藩属条约中的册封承认来增强自己的正统性,也需要藩属条约中提到的明朝驻军,来震慑阿拉干王朝,以及图谋缅甸土地的葡萄牙人。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有代价的。
签署了这个所谓的条约,明朝和东吁王朝算是回到更新后的新朝贡体系中,成为类似于南方朝鲜国的角色。
不仅仅是给予明朝插手内政的权利,还将给明朝每年四分的财政税收,并且自己的王子任选也得在自己选定王子候选者后,上奏明朝皇帝,需要皇帝发册封才算生效。
这些在原本的朝贡体系中也存在,只是这一下是以文字形式确定了藩属关系中的供需要求,需要提供明朝税赋的比例,提到允许明朝军队在藩属国内行动权,提到在藩属国与他国乃至其他体系者的活动中,要将决策权上奏朝廷,明朝有权废除该藩属国与其他国家与组织者的媾和、战争允许舰队停留港口等,总之十分的苛刻。
但也有好处,虽然目前看来不大明显。
明朝将会提供保护,并举出例子,将对藩属国进行一个全面的保护,他国对藩属国的战争行为将会被扩大影响,明朝将其视作对明朝自己的战争,会动用一切手段制止战争,以义务的形式去保护藩属国的原有疆域完整。
这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好处,每年区区四分的税赋,百分之四的税收买一个大国的保护,还是大明这位此时的中央王朝,对他隆很有必要。
有了大明的介入,阿拉干也再不敢做坏事了,有大明驻军在,那些个葡萄牙殖民者也会收敛些。
权衡,对于王者来说,是一个在心里天平两侧不断加码的过程,像他隆,他既考虑利益,也得考虑威胁。
明朝有没有保护过藩属国?当然有,比方说安南,比方说朝鲜,但是有没有放弃过藩属呢?
占城和暹罗是他缅甸能够看得到的,明朝并未做出什么特别举动。
但这次,他隆王最终在这份条约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代表着他缅甸,正式成为了大明第二个签署该条约的藩属国。也就是说,这份律法已经事实上给予了明朝至少十几个可用宣称,包括缅甸的宗主国,有权对其目前已控制疆域的保护,明朝军队有权直接进入缅甸,并在这些地区获得补给,有权监督藩属的外交和贸易保持和明廷的一致性,同时缅甸若是对同样条约签署的明朝藩国发动攻击时,明朝有权通过保护藩属不受侵略,而对缅甸发起进攻,以制止战争。
第一刀有没有来不知道,但至少在这个明朝皇帝在位时,任何藩属国一旦签署了这玩意儿,说明了这个明朝皇帝是要来上一刀的,所谓的枪打出头鸟,正正风气。
统治者都不是傻子,至少在实力不济的时候,在这位明朝皇帝没嗝屁前,都会多加考虑,不会去触碰这些个条约中埋下的雷。
陈玉鉴与他隆聊得火热,三天三夜都不放人离开,陈玉鉴等使臣们那是天天吃香喝辣,每天夜里都与他隆王赐下的缅甸美人玩的是不亦乐乎,直到第四天陈玉鉴是再三推辞,称皇帝御令不敢拖延,三日已经是耽搁正事了,如此他隆王才总算是放过了陈玉鉴等人,让他们前往暹罗。
大明使臣团中也很快的派人,朝北方的云南送去消息,一份朱由检早已有的御旨,进行另一个计划,改变军事目标。
吴三桂没什么意见,对他来说,他带的辽东兵将来这西南边陲,完全就是一场无意义的屠杀,屠杀的目标是谁都行,换谁来对他来说似乎都没区别。
辽东兵是明军中最傲的。
辽东地区的明军骑兵,一向看不起其他边镇的铁骑,连宣大的三眼铳部骑兵都是不屑一顾,觉得对方的骑射功夫和手中的三眼铳威力,远远比不上自个儿手中的弓箭和马刀。
但实际上,宣大的骑兵家丁也是瞧不上这些个吴三桂的新兵蛋子,觉得这些个新兵,之所以能够和建奴们交手一番,纯粹是建奴被皇帝陛下的锦衣卫挫了锐气,里头真有本事的,就是那些个从祖大寿家丁中抽出的兵,那些人身上尚有辽东铁骑的凶悍,即便是宣大的骑兵老人也见了生畏。
面对已经签订了藩属条约的现实,云南的众将也是接受现实,很快开始决定下一个目标。
进兵的目标和使臣的外交行动是配合着来的,皇帝的旨意很大白话: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