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西有来客——瓦剌
解决完了鼠患,大明也算是躲过了一次亡国之危,朝臣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是皇帝这些日子吧,他又开始懒政了,对此,满朝大臣都比较担忧。
皇帝一直以来都很勤政,这是所有人都承认的,百姓和官员都清楚。
皇帝对于政务的处理又快又妥当,京官们依赖于皇帝的最终决策许久,哪怕新的内阁制度已经实行,本身能够办到一些个政务,但皇帝数日不早朝,还是让文官们心里不太踏实。
内阁次辅孙承宗,倒是有让朝臣们继续工作,至少把崇祯八年缴纳上来的税务处理好了。
新的入籍人口,这次是加上了几个外部行省,孟加拉外省、阿拉干外省、马六甲区外省、吕宋外省,这些地方的人口也开始逐渐交由户部来统筹税务。
陈奇瑜待的的阿拉干,和孟加拉两省人口目前的数字,分别是二百四十五万和一百零二万,这是不包括迁拓汉民的人口,而马六甲和吕宋两省人口分别是三十一万和十二万。
这些地区可谓都是遭了兵祸的,人口凋敝,需要时间来恢复,但是商人们已经进入,开始抢夺当地的土地利益和矿产、种植园。
为什么不问收回的辽东地区?
辽东地区那么大,至少也有……
等等,辽东?
辽东不是噶光了吗?哪儿还有人口?
皇太极的时期,就仅剩下不到三十万总人口的辽东,反正孙传庭是没有报告说,辽东还剩下什么汉民的。
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哪儿还剩下汉人的,估计连皇太极过去的汉人心腹大臣范文程,都给干掉丢田里了。
朝廷今年的总财政收入,大约是不到六千万两,减少的银子大概是六百万两,本该更多。
这笔银子都是拿到九边,补充了到长城防线上的治疫花销的。
另外就是第二批的明廷征兵令已经下达。
这次征兵是内阁主持,大约征兵数目是八十五万,以退役的长城役兵为主,将在国内各省重新征调。
成本便宜,驻防能力尚可的役兵,现在对大明朝兵部而言,那是绝对的好政策,省钱不至于被户部挤兑,能调来调去方便,战死之前都挺便宜的。
开始是遭到地方官员抵制的,但随着文官集团,以京官阵营获得越来越大的赋予权利为趋势,地方上也只能低着头办事。
大明现在的役兵总数在经历短时间的削减后,迅速增长到一百五十三万人。这是因为役兵期间有部分是志愿者,他们当兵就是为了来吃粮,或者来建立功业的。
这些人的战斗力强,对军队和朝廷的忠诚度也比较高,毕竟是吃粮来的,也就都留下了,加入边军募兵体制里。
这样的基数,也使得兵部这一年给朝廷户部的汇总报告,是索要四千四百二十万两的超高军费。
这么庞大的军费虽然国库能够承担,但户部短时间内也无法勾笔,倒是内阁总算是有一次决断力,实行了一回举手投票制度。
司礼监没有什么异议,短暂四日的留中,也就报告了皇帝,皇帝百忙之中也同意开放内帑,让王承恩去用内库中的白银,兑换国库的黄金部分,来补充今年朝廷预算的缺口。
皇帝不用上殿处理朝政,内阁阁臣们是属于维稳派的思想。
至少是能够保证,两京一十三省以及四个新外省的安定的,文官数量因为这些新地区的管理,在新纳进士和贡生的安置上,除了朝廷京畿的需求外,另外择选编入这些外省任官。
也就是扩大官僚系统中的具体官员数量,并签派发往外省。
只有这些文员官吏进入外省体系,外省的丁口数量才能稳定下来,否则总兵屠戮地方,依旧是常态的事情。
朱由检之所以不上朝,主要是他在后宫里头,成天陪周皇后腻歪。
朕!享受享受!就那么几天!
怎么了?
很正常对吧?
都当过皇帝吧?谁当皇帝不爱泡后宫的?朕是从没见过。
对吧?这没什么好指责的,朝臣们一定能够体谅朕。
对于朝局怎么样,朱由检这些天并不太关心,而是最近对自己的家庭关系比较关注。不得不说,最近帝后关系是相当不错,皇后面对皇帝最近的攻势,是有些不知所措,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过去是有些缓和。
皇帝几乎不给皇后什么独自一人的时间,排开了许多常例的祭祀、朝政事务,朱由检让周皇后体验了一把夜夜笙歌。
而一直玩到了月末,皇帝才开始回归正常,回到朝廷去主持大事。
这样的纠缠中,周皇后虽然是有些惊慌,但并没有对此做出激烈反应,而是配合皇帝,双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恩爱期。
其余的宠妃中,锦妃杨爱(柳如是)是约束自己的宫人和太监,推动帝后间的情谊增长,并在此期间因为恪守宫中规矩,御下有方,得到了懿安皇后的夸赞,给予一些赏赐。
皇帝重回朝堂,主持政务,此契机是因为一则来自明帝国的西宁边卫报告。
涉及军务,影响颇为恶劣,经由内阁阁议,最终大比例的票选,进入皇帝视野。
皇帝在观看了报告原本之后,觉得的确影响不小,对自己的安排有一定的变化,并且又有一些西边方向上的防务压力,想了想并未耽搁,也就跑出来做决断了。
西宁卫,是三边军镇卫所,原本是要根据新军制,拆成役兵并募兵的地方军队体系更替掉的,但因为其属于三边系统,考虑到边镇西陲的稳定,并未大改,而是根据京畿地区的制度,增加了兵马,作为帝国西陲的稳定兵器。
西宁卫为主,加上附近卫兵的总兵力,大约是一万六千到一万八千之间,其中是大约一万两千人步兵,三千来人的骑兵。
面对西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西宁卫的反应是最剧烈的,毕竟兵力较少,都是原来的边镇卫所强兵统合,这一万六千人的兵力,要被分散开来去镇守各地屯堡,困难重重,坚守各屯都是花费很大精力的。
本次提及西边发生的报告,其中提到的情况,就不是小事。
从崇祯九年二月底,到崇祯三年,陆续有大量蒙古人从托波尔河流域,跃过了伊犁地区和哈斯塔克城区域,进入到青海。
这里头是经过了叶尔羌人的土地。
这些区域在这些年,经由朱由检的西部扩张政策,是有很大部分的哨骑和夜不收,进行夜探、巡哨和入驻屯地。
本该逐步在青海停留的蒙古人,和屯驻当地的明军,于是就有了一些个接触。
西宁卫的直属上司,就是洪承畴。
而洪承畴目前的两块精力,分别是流寇和叶尔羌。
依靠满桂和二曹的军力,清剿剩下不多的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他洪承畴自己则是领着张京和马科、祖宽等兵官,遏制与西域叶尔羌的战事,精力分散,无法统调各路兵官。
也就是说,这则西宁卫的军报,最终被本身系统的最高督官,被转呈至了兵部。
兵部本身协调全国兵马,自身也有得到西宁卫报告的信息手段,孙承宗在得报告的同时,就凭借次辅身份进入廷议,随后交由阁议并大比例的票选进入皇帝视野。
手续看着很多,但因为主管是孙承宗,得知报告的不到十天,就已经给递到皇帝这来了。
“西宁卫未遭破坏,不曾发生战事,卫指挥使递呈的奏报尚且不够,应当外廷再议吧?”
“只是这些蒙古人进入吐蕃地域,于我大明西陲影响如何?阁老们可有议断?”
皇帝搁下报告,显得很不以为意,左手指头敲击龙椅的扶手,眼睛并不放在孙承宗这,而是低眉垂首,右手托着脸颊,看上去很疲惫。
给自己放了个长假,日日帝后之欢,实在是有些累人。有三名模样上佳的宫女,站在王承恩另一侧,给皇帝摇着玲珑团扇,带去些许清凉。
讲真的,朱由检想自己开发个机械风扇了,北方是冷,这南京城在小冰河期竟然有些温热,真是……
孙承宗答:“蒙古人入吐蕃,人员数目不清,缘由也不清,阁议是先看看情势,若无必要,朝廷亦不用大动作。”
皇帝点点头,对于眼下形势内阁的做法表示认同。朱由检想了想,又问道:“这批蒙古鞑靼从关西的哪一块地域进入的吐蕃?兵部可有更详尽的了解?”
孙承宗摇摇头,回禀:“回陛下,据老臣所知,这支西番鞑靼在兵部的记载实在有限,早年的记录未曾明记西域羁縻地带的蒙古部落,在此方面,礼部与兵部的记录,实在欠缺了太多,但推测起来,许是瓦剌一支。”
大明朝对南洋还算是比较了解一些,得益于明朝的民间海贸记录,会有一部分被地方言官记录,抄录的资料被礼部拿来用于复录的。
但对于羁縻地区,比方说青藏高原地带,比方说西域回回所在地域,了解实在是少的可怜。
毕竟丝绸之路一直也不在大明手里捏着了,想要通过不稳定的极少量西域贸易获得势力情报,别说是靠着骆驼和马队前往西域的极少数晋商,就是大明锦衣卫都困难。
但关西的瓦剌,兴许大明还能整出些信息来,毕竟瓦剌,大明还是有些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