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称王
李助与公孙胜也是过了好几天,才知道武松派张清去了晋国。
待到从飞鹰探马营得知出行目的,二人商议一番觉得此事大有可为,便联袂来找武松。
“若是果真如主公所说,田虎是琼英的杀父仇人,琼英必反田虎。不过主公为何要张清带她回来?留下这颗暗子,岂不是更有用处?”
闻听此言,武松有些尴尬,他原本没想这许多,不过是被景娘歪缠不过,才派张清这员大将去的。
武松讪笑道:“依两位之见,该当如何?”
李助道:“昨日斥候回报,张清已经和邬国舅府中主管搭上了线,想必不久能见到那琼英郡主。只是没有证据,怕那琼英不信。”
武松仔细回想半晌,说道:“倒是有一个人证,乃是琼英原来家中仆役,名叫叶清。他知道事情原委,要琼英找他去求证,便知真伪。”
公孙胜有些诧异,“主公缘何知道得这般清楚?”
武松答不上来,又不擅说什么假话,便直言不讳道:“乃梦中神授。”
李助与公孙胜惊疑不定,只道武松不愿明说,也就不再纠缠。
公孙胜道:“我与金剑先生的意思,将事情原委告知琼英之后,先要她按兵不动,等时机成熟,她这颗暗子足以使田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武松从善如流,哈哈大笑道:“便依两位军师。我这就下令张清依计策行事。”
武松写了封书信,盖了印信,交由探子火速递交到张清手里。
见二人还未走,因问道:“可还有事?”
李助从袖中取过一份表章,奏道:“主公,这是群臣劝进之表。如今山东齐国旧地十之八九皆为主公所有,我等奏请主公加九冕,称齐王,以定君臣名分。”
说罢与公孙胜跪地奏请。
武松看也不看,把手一摆,拒绝道:“所请不准。”
言罢大踏步离去。
三请三让,自古皆然。李助与公孙胜并不以为意,回去之后,当晚立刻纠集众文武上表劝进。
翌日清晨,武松到书房署理政务。刚刚坐定,就有书吏捧来厚厚一叠劝进表文。
武松略过李助、公孙胜、陈文昭等一众文臣的表章,饶有兴致拿起鲁智深、阮小七等人的来看。
只见鲁智深写道:“洒家识不得几个字,若非你总劝洒家读书,只怕这次写劝进表就要他人代劳了。不过洒家觉得凭二郎才德,皇帝也当得。只当一个齐王倒是屈才了。二郎莫要总是推辞,寒了群臣之心。你要当齐王,哪个不服,洒家拿禅杖和他说话。”
智深字如其人,甚是粗犷,武松看得有趣,又去翻阮小七写的什么,一看才发现是三兄弟联名上奏:
朱雀军中军护卫营统领阮小二、玄武军中军护卫营统领阮小五、青龙军中军护卫营统领阮小七三人上奏:
窃闻龙蛇起陆,必有真人应运;乾坤倒悬,当仗铁臂扶危!今赵宋昏聩,失鹿于汴梁;豺狼四起,咆哮于四野。九州泣血,生民有倒悬之难;四海腾烟,黎庶有累卵之危。此诚英雄裂土之时也!
“咦?三个大老粗这是请人代笔了?”
武松笑了笑,不再去翻其他劝进表文,自去忙活其他事务。
到了第三日,众文武请武松于阳谷县衙升座,齐齐跪于阶陛,李助手捧劝进表文,奏曰:
汉祖起于亭长,唐宗奋自沙场。今奉天讨逆大将军武松,虎步山东,威震河朔,万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群豪影从如归父母!天象垂示:帝星垂于齐鲁,此兆天命在公矣!
臣等辄依旧典,请主公摄齐王位,拜大将军,统集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武松不从,众文武再三请之。
武松方应允,封李助为丞相左军师,文臣之首,礼绝百僚;公孙胜为丞相右军师,朱贵、蒋敬副之。
鲁智深为上柱国、中将军、青龙军统帅,武臣之首,位在其他四将军之上。
其余众将,各有封赏。
改宣和三年为武定元年,定东平府为都城,因繁就简,将府衙改为齐王府,府衙移至别处。
因齐国草创,诸事从简,定于二月十六日祭拜天地登基。
对于封王礼仪,李助、公孙胜只是个半吊子,其他人更是一窍不通。仰仗的反而是陈文昭、张方廉、程普等一众降臣,出力甚多。
到了十六日,武松穿上赶制出来的王服冠冕,带领麾下文武,出郊三里,登土坛祭告天地神明。
文曰:
维齐王臣武松,敢昭告于皇天后土、神明在上:
臣荷天眷命,嗣守齐邦。祗承先绪,履位维艰。兹谨择吉日,嗣登王位,主理东藩。虔奉明禋,用申昭告。
伏冀:
神明鉴临,锡以洪庥。佑我齐国,风调雨顺,境土安宁;黎庶康阜,灾殄不兴。臣当夙夜兢惕,勤修德政,保境安民,以答神贶。
恳祈之至!谨告。
宣告毕,献三牲、祭酒。武松领群臣三叩九拜。
自田虎邀三家会盟开始,李助就一直暗暗筹备武松称王事宜,一切都水到渠成。
虽则礼仪上删了许多繁文缛节,所幸没有出大篓子。
武松称齐王之后,举家搬至齐王府。封芸娘、景娘为王妃。旨意布告天下,咸使知闻。
话分两头,一日张清得了邬管事的准话,说明日郡主琼英将去东郊狩猎。
当夜聚众商议,与众人说道:“事情有变,大将军传信,要我们找一个叫叶清的人。此人原是琼英郡主家里的管家,为保护旧主,随邬梨四处征战,因功被封为总管。
明日我们兵分两路,我假做驯马,去东郊会一会琼英,你们去找叶清,与他说知备细。”
其中有个随从名叫张华,乃是张清族兄,闻言问道:“叶清此人既然当了总管,要找他不难。只是如何取信于他?”
张清沉吟道:“大将军既然说这人信得过,你们就带了大将军书信去。若他不信时,取书信给他看。”
众人点头称是,“只好如此了。”
几人商议已定,分头准备,只等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