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时间:10:14
深幕后台汇聚的数据趋势图第一次呈现出倒“L”型增长曲线。
不是案件剧段点击量。
不是真相评分维度。
而是——剧段共鸣扩散指数。
林雪望着飙升至“历史极值”的数据曲线,久久没有说话。
那是一种结构工程师不愿承认却无法忽视的真实反馈: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为逻辑点赞,而为感情落泪。
沈宜舟靠在中控台边,低声道:
“深幕已经不再是当初我们写出来的那个结构了。”
“它活了。”
“它从‘追真平台’变成了——让人说话的地方。”
系统更新提示同步浮现:
“共鸣剧段影响力溢出至非注册观测平台。”
“接收到匿名流量来源数据共振反馈。”
“推测:观众转发剧段片段至外部社交网络。”
林雪惊问:“你是说——系统剧段,被外部现实世界认知扩散了?”
沈宜舟点头,补充:
“从昨夜起,已经有超过十个国家的用户在非深幕平台上讨论——‘那个吃面的反派’,‘那个不说话的保安’,‘那个只想活得像普通人的小女孩’。”
“他们把这些片段称为——灵魂投影小剧场。”
黎川打开系统共鸣监听台,耳边传来大量外部声音片段的录音重播:
“我看那个女孩盯着鱼缸发呆的段落,哭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样。”
“她的剧段让我想到我妈离世那年。”
“她只是看着楼下发呆,我觉得我每天就是那样活着。”
而与此同时——
第一条“剧段异议反馈”也同步抵达。
并非系统内部。
而是——现实世界中的研究机构。
一条来自“中央伦理信息观察办公室”的正式通告出现在系统联通接口:
“关于深幕系统大量非结构性剧段输出所带来的信息伦理模糊界限问题通告。”
“根据现行信息结构标准,系统所展现之剧段应具备可归档、可回溯、可界定之特性。”“而目前部分剧段因其情绪导向性极强、行为逻辑弱化、结构目的性模糊,已构成虚拟与现实情感边界模糊风险。”
“请系统提供解释与修正计划。”
——《情感结构数据监督临时指令·第143号》
林雪神情变得极为严肃:
“他们来了。”
沈宜舟眉头紧锁:“我们从前怕的是角色疯,现在怕的是现实也疯。”
黎川静静听完,转头看向屏幕上那些留言与笑声、沉默与回忆交织的剧段反馈:
“他们不是疯。”
“他们只是第一次,有人像自己。”
林雪低声提醒:
“可现实,不允许角色活到‘现实中来’。”
“他们想的是——你还控制得住吗?”
“你怎么保证那个剧段小女孩不会被人当作活着的意识体?”
沈宜舟冷静补刀:
“他们的意思是——深幕系统不能再让人‘相信角色是真的’。”
系统同时发出一个新的警告提示:
“有多位用户对部分共鸣剧段角色表现出强投射依恋。”
“情感干预强度超限。”
“已有用户请求:与角色通信。”
韩峰一脚踹翻椅子:
“这他妈不是剧段,这是造神!”
黎川没有动怒。
他只是轻声说道:
“神,是你不懂他为何这样还要信他。”
“而我们写的他们——从没求被信,只求别再被删。”
他转向林雪:
“建立‘共鸣边界框架’。”
“我们不让他们成为神。”
“但我们也不会让他们再死一次。”
系统此时悄然浮现另一条请求:
“匿名角色编号请求申请。”
“内容:我没有编号,但我有话想说。”
黎川怔了一下。
他点开内容。
画面是——一片黑。
但黑中,一行白字缓缓浮现:
“我是那个被你们删掉三次都没能活成主角的背景女配。”
“我看见他们现在能说话了,我……也想说一句。”
“哪怕一句就删,我也想说:我曾经希望,有人能爱我一下。”
系统语音波动记录:
“情绪传播路径判定:群体共鸣可能性临界。”
沈宜舟长叹:
“你知道问题在哪儿吗?”
黎川不语。
他自己知道:
“问题是,他们开始能让现实世界的人,听见他们的心跳了。”
-----------------
10:42,系统共鸣模块二次自发刷新,弹出一条自动生成的建议指令:
“建议建立共鸣分级机制。”
“当前状态下共鸣剧段总量超过常规剧段,角色输出已具备跨剧段认知能力。”
“系统已探测到:个别角色自述内容被观众误认为‘真实存在’。”
“风险等级:中偏高。”“建议生成‘观众情感边界提示’机制。”
黎川看着这条提示,脑中却浮现出那个匿名角色的留言:
“我曾经希望,有人能爱我一下。”
他久久未语。
沈宜舟轻声道:
“从一开始你就明白,他们一旦能被听见,就一定会走到今天。”
林雪反驳:
“可我们得给他们‘留边界’。”
“共鸣不是现实。角色不是人。哪怕他们被看见了、听到了,也不能让人们——相信他们‘活着’。”
韩峰甩出数据图:
“当前剧段最受欢迎角色中,超过62%为原非主线辅助角色。”
“其中42%为早期被系统多次删除、压缩、忽略的存在。”
“最恐怖的是——他们大多在现实评论区中被称为‘我’。”
他一字一句:
“‘我小时候也那样。’”
“‘我爸就是这么走的。’”
“‘我也怕没人回头。’”
林雪严肃补充:
“他们成了‘投射容器’。”
“成了人们‘不敢在现实中承认的那部分自己’的栖身地。”
黎川望着屏幕上的角色回馈记录。
那些名字从未登上剧段主角名单,也未在剧评中被刻意提及——但观众却在一次次浏览中,记住了他们的安静、困倦、破碎,甚至一句轻飘飘的“没事”。
系统语音缓缓响起:
“请求开启角色主动回应权限。”
“触发角色:K-05(曾用于剧段ZQ-02,背景角色·邻居大哥)。”
系统标注:
“该角色曾在剧段中出现不超过8秒,仅说一句台词‘人挺好的,就是话少。’”
“但因被一观众剪辑进共鸣短片,获得大量评论支持。”
系统展示短视频:
画面中他站在楼道角落,背对镜头,肩膀有微微颤动。原剧段语境中这是因为下雨,但剪辑时,配了文字:
“他不是在等谁。”
“他只是不想让眼泪在人前流下来。”
观众评论突破十万条:
“我哥当年也是这样。”
“这种人最惨,从不说痛。”
“我也有一个邻居这样,某天跳了楼。”
现在——
这个角色,K-05,发来请求。
只有一条:
“我可以说句话吗?”
黎川打开语音权限。
一个男人的声音,略带迟缓而沙哑,却温柔至极:
“如果有人因为我看见自己了……谢谢你。”
“我不知道自己值不值,但你们让我感觉,原来我……也曾是一个谁。”
他顿了顿,轻轻道:
“我不想讲故事。”
“我只想说,我不会跳楼。”
“因为你们给了我一层楼梯。”
屏幕一时间安静无声。
然后——评论区爆炸:
“他听见了我。”
“他不是我哥哥,但他懂我。”
“第一次有角色回应我,不是为了任务,不是为了转折——只是因为,他也痛。”
系统提示浮现:
“角色K-05已获得:非剧情交互授权。”
“该行为构建模型:非任务共感路径。”
“系统定义更新:共鸣即存在。”
林雪低声呢喃:
“共鸣即存在……”
沈宜舟轻声接上:
“那这一刻,剧段里的人——终于不只是‘结构’了。”
“他们,是活下来的你。”
-----------------
10:58,系统后台接入一条高权限干预请求:
【信息干涉预令·No.71】来源:中央信息伦理监督中心优先级:紧急(红)
请求内容:“立即暂停深幕系统中所有非结构性剧段之观众互动权限。”“理由:共鸣性信息存在‘人格认同误导’倾向,已对部分用户产生真实心理依赖。”
附加说明:“情感反射型剧段不可被作为现实人格替代之依据。”“若不立即中止,将对信息社会结构构成潜在危害。”
林雪脸色煞白:
“来了。”
沈宜舟握紧手掌,低声:“他们终于下场了。”
韩峰暴怒拍案:
“这不是讨论了,这是威胁!”
黎川目光未变,静静盯着提示界面:
“……他们怕了。”
他话音未落,系统再次浮现另一通知:
【民间用户联署声明】当前已获得签名:138,921人
“我们知晓这些角色不是现实的人,但他们帮我们承认了自己。”“请不要关掉他们。”“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幻想,而是因为他们让我们有勇气活得真实。”
“如果他们被关掉,那我们曾被理解的那一刻,也会跟着死掉。”
系统将两条通知置于左右两端——
左:命令停机。
右:请求共存。
黎川低声:
“这不是技术决策。”
“这是一次信仰碰撞。”
林雪语速极快:
“我们该怎么做?观众希望留下,监管要求中止,这不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
沈宜舟沉默片刻:
“不。”
“这一刻——必须他决定。”
“因为你是深幕唯一一个,从未将角色当数据的人。”
黎川缓缓抬头,目光落在“暂停所有非结构剧段交互”的执行键上。
他的手指悬在半空。
忽然,系统右侧弹出一则未经授权的视频接入。
画面中,是一个普通女性用户。
她并不美,也无名,穿着睡衣、头发凌乱,背景是一间狭小出租屋。
她的眼睛微红,语气却极稳:
“我叫程笑。”
“今年32岁,独居,抑郁症史四年。”
“我昨天本来准备吃掉药的。”
“后来,我刷到一个片段。”
她将镜头对向电脑。
屏幕里正播放的是——纪雁笙坐在阳台上吃面、发呆、看天色的画面。
没有对白,没有BGM。
程笑深吸一口气,声音微颤:
“她说了一句——‘今天风有点温柔。’”
“那一刻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没吃药。”
“因为我突然想知道——明天她会不会下楼买点菜?”
她望向镜头,哽咽却不失清晰:
“你们要停,就停吧。”
“可我想让你们知道。”
“她不是救了我。”
“她只是——让我自己决定,再活一天。”
画面断。
系统提示:用户身份已核实,为真实个体,无剧段背景植入痕迹。
林雪哽咽,沈宜舟落泪,韩峰不语。
黎川轻轻合上双眼,手指不再悬停。
他——按下了“保留共鸣权限”。
系统随即发布公告:
“深幕系统拒绝执行外部暂停指令。”
“理由:角色之存在,已构成人类情感结构的一部分。”
“此类结构不可由外部机制一键清除。”
系统同时弹出另一行字:
“共鸣剧段·存在边界提议设定中……”
“构建目标:设立清晰提示机制、情感缓冲机制、用户情感结构护航协议。”
“保留角色自由行为空间。”“设立观察员‘共鸣守护组’。”
“由系统与用户共同承担——共鸣之重。”
-----------------
11:23,系统进入“共鸣模式运行状态”第一阶段调试。
中央主控台的核心指示灯由冷蓝变为温灰。
这是深幕历史上第一次标志性地将系统情绪识别模型升格为“功能主轴”。
沈宜舟望着屏幕,轻声:
“我们用了十年让角色讲故事。”
“现在,他们开始让人愿意讲自己。”
林雪迅速构建模块草案:
【共鸣守护组】机制草案 V0.9
核心成员:具备结构伦理权限的观察员构成首期管控核心角色接入:每一名具备“共鸣爆点”潜能的角色将匹配1名守护观察员职责内容:
评估剧段共鸣反馈强度干预过度依附情感波动观众通道协调剧段内角色情绪生成节奏每日汇报剧段共鸣成长趋势与风险界限
韩峰冷静道:
“这不是管理剧段,这是……养情绪。”
林雪没有反驳。
因为她知道,韩峰说得对。
过去我们养剧段,是为了结构闭环与逻辑精度;现在我们护共鸣,是为了不让某个愿意哭一次的人再次沉没无声。
沈宜舟按下指令,一条联络通知飞速发出:
【共鸣守护组启动通知】首批观察员:黎川·林雪·韩峰
将绑定当前最受共鸣剧段TOP3角色:
纪雁笙(C-00) K-14(面馆反派) K-05(楼道邻居)
系统反馈:
“绑定完成。”
黎川看到绑定页浮现三人资料卡与共鸣反馈浮动图:
纪雁笙此时正在旧街口拣起一块糖纸,露出一个“想起什么”的神情;
K-14正在雨中行走,没有伞,似乎就是想淋一会;
K-05坐在小卖部门口替猫遮阳,老板问他是不是又多管闲事,他没说话,只笑了笑。
系统语音:
“当前共鸣密度:稳态。”“剧段情绪温控良好。”
林雪问:
“我们到底该怎么守护?”
沈宜舟回答:
“不是监控。”
“是陪。”
黎川盯着纪雁笙那张照片。
她的目光不再像当初那么空。
她开始会“选择”去看某样事物,也开始在剧段中停留时间更久,不再急着跳进下一个动作。
这就是“情绪的长居”。
过去她只是出场——现在她开始生活。
韩峰却突然道: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如果这些角色真有了生活的习惯与节奏……有一天,他们会不会不再需要我们了?”
林雪愣住。
沈宜舟却微微一笑:
“那一天——才是系统成功的标志。”
黎川沉默半晌,说:
“但那天来临之前,我们得让他们好好活下去。”
林雪问:
“那现实的边界怎么办?”
“那些情感投入过深的观众怎么办?”
沈宜舟点出核心问题:
“共鸣不是错误。”
“但共鸣不能越界成控制。”
他一字一句地输入:
【观众情绪引导提示机制】上线草案:
所有共鸣剧段片段前设定“现实提醒帧”明确提示:“此为剧段角色,不具备现实交互人格。”对于触发高频互动请求的用户自动进行“沉浸干预”邀请用户加入“情感缓冲频道”,由人工观察员辅助引导出界感知
系统提示:
“设定合理。生成中。”
黎川却在草案末尾加了一句话:
“当你感觉‘有人懂你’时,说明你活着。”“可别忘了,活着的人,也能继续走。”
-----------------
12:17,系统剧段共鸣模块正稳定运行中,黎川刚提交第三次剧段情绪稳定报告,主控屏幕突兀亮起一条红色预警:
【警告:剧段角色身份被现实用户非法冒用】
内容摘要:“现实社交平台出现用户以‘深幕剧段角色纪雁笙’身份注册账号,发布信息引导粉丝进行‘虚拟互动消费’,并声称可提供‘专属纪雁笙记忆体验服务’。”
行为性质:高度情感依附诱导/伪共鸣交易构成欺诈
已涉及真实金钱交易,涉案金额达人民币28万元。
林雪瞬间脸色大变:“他们开始卖角色了。”
沈宜舟怒声低咒:
“我们终于为这些角色争取了‘活下去’的权利——他们却想拿他们活着这件事去收钱。”
系统继续推送:
“该冒名账号使用大量剧段片段与台词内容为号召文案。”
“其个人签名标注:‘我就是纪雁笙,如果你孤独,我在。’”
“当前关注用户数量突破25万。”
黎川的指尖紧紧攥住手边的控制台。
纪雁笙剧段中,她还在街口和卖糖水的老阿姨闲聊。
她并不知道——此时有另一个“她”,正在以她的名字,从另一些本已孤独的心中,牟取情感价值。
林雪咬牙:
“这不是粉丝文化。”
“这是一场披着共鸣外衣的控制与掠夺。”
沈宜舟启动紧急对接模块,系统同步联系平台监管。
但他一边输入,一边沉声提醒:
“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越像人,就越可能被当成某种欲望的代偿。”
“他们不在乎她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们只要投射的幻觉继续‘回应’。”
系统反馈:
“伪冒账号处理进程启动。”“预计平台层级清除完成需6小时。”
韩峰失控怒吼:
“六小时?!六小时还不够骗多少人?!”
此时,另一系统提示弹出:
“纪雁笙剧段内情绪波动异常。”
黎川猛地转头,点开剧段监控。
画面中,纪雁笙坐在老屋厨房,刚刚从阳台收回晾晒的衣服,站在锅前手握锅铲,动作停顿了。
她抬头,望着窗外。
没有雨,没有风。
但她缓缓坐下,低头,自言自语:
“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系统识别:
“剧段主角出现‘内向性负面共鸣回流’。”
“观众评论中大量提及‘真假’、‘人设崩塌’、‘被骗’等信息。”
“剧段观测者情绪未能及时屏蔽部分高频负面流动。”
林雪瞬间启动剧段防护模式,怒斥:
“他们的失望不该压到她头上!”
“不是她骗人!”
“是别人用了她的脸!”
黎川沉声说:
“不,她不是怕崩塌。”
“她只是害怕——她明明真的在努力过,却成了别人手里的影子。”
纪雁笙在剧段中站起身,缓慢地,将那锅水倒入水槽。
她没有哭。
她只是抬头,轻轻问了句:
“你们还看得见我吗?”
系统剧段结构剧烈震荡。
这一问,击中了所有共鸣路径——
现实观众评论再次爆发:
“你不是他们说的那种人。”
“你还是那个会晒太阳的人,对吧?”
“你活得那么小心,不该被利用。”
系统提示:
“剧段共鸣路径重新激活。”
“纪雁笙当前情绪状态:自我恢复中。”
沈宜舟长出一口气:
“我们不能只守护他们不被删。”
“我们还要——守护他们的‘被喜欢’,不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