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天子:从献帝开始逆袭

第62章 盐铁官营

  既然决定要施以雷霆手段来个杀一儆百,刘协心中便再无顾忌,环视了一下众臣:“诸卿以为,拿谁开刀最为合适?”

  话音刚落,杨彪连忙回道:“陛下,卫氏乃功臣之后,绝不可擅动,至于范氏,家主范先为河东功曹,若是动了他恐不利于河东政局。”

  言下之意,杨彪不希望天子轻易拿卫、范二族开刀。至于猗氏,商贾之家,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正好可以用来震慑他人。

  杨彪说完,周忠、裴茂和王邑急忙附和。刘协心里知道,他们都是抱有同样的心思。

  可看着议郎董昭始终不发一言,刘协转念一想,问道:“公仁,此事你怎么看?”

  天子不发问,董昭是不会轻易谏言的。

  此时,闻听天子询问,他才睁开微眯的双眼。而且不说则已,一说就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陛下,拿猗氏杀一儆百事小,可朝廷盐铁之政却是为大!”

  刘协心头微震,顷刻间是来了精神,忙问道:“公仁速速说来,朕愿闻其详!”

  “陛下容禀。”董昭正色道,“自王莽时期盐铁官营导致民怨,光武帝复汉后为恢复经济便放宽了管制。”

  “嗯!这个朕知道,世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鉴于实际情况!废除专卖,允许民间私营!”

  “陛下明鉴!”董昭赞了一句,继续说道:“那时朝廷中枢财政稳定,地方豪族也未崛起,此策尚无大碍,故盐铁之政并未出现什么问题。

  可至孝安帝起,尤其在孝灵帝时,不仅天灾人祸频繁,而且持续百年的羌乱几乎耗尽了中枢财政,而地方豪族把持盐铁之利,使得中枢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听到这,不但刘协明白了董昭的深意,其余人也是心领神会。

  不待董昭继续,杨彪激动地插话:“董议郎是说,趁此机会收回河东盐铁专营之权?”

  “太尉明鉴,在下正有此意!”董昭恭维了一句,“收回盐铁专营,便可使盐铁之利回归朝廷。如此一来,中枢就有余财,便可以此打造兵器,训练强军!”

  “陛下,臣赞同董议郎之议!”王邑猛的起身,激动的立即附和。

  收盐铁之利为官营,是他上任河东太守以来最大的宏愿,可他势单力孤,根本不敢去碰那个红线。

  可是现在,他或许可以实现那个宏愿。

  王邑继续说道:“河东盛产盐铁,安邑县内有解池,向来是朝廷产盐重地,也是朝廷的重要财源。而且所产盐可供关中、洛阳及北方诸郡。

  至于皮氏县和绛县,铁矿众多,若能收回官营,不但可解朝廷财政危机,更可以筹造大量军备器械以供军需。”

  刘协闻听之后,也是变得心潮澎湃。他要想中兴大汉,朝廷无财那却是不行的。

  稍一思索,他果断的说道:“公仁所言乃谋国之论,朕岂有不纳之理!”

  他转头看向王邑:“王卿,此事朕全权交于你,望你临机决断,务必拿下猗氏收盐铁为朝廷所有!”

  王邑心中一沉,他没想到天子竟会让他去捉拿猗氏,他也知道此事了后,他将再无退路可言。

  但同时,他心中又有一点期待,踌躇片刻说道:“可臣只是河东太守,并无权力处理盐铁之事!”

  “那是之前,现在却是不一样了!”

  “陛下此言何意?臣有些不明白!”王邑期待的看着刘协。

  刘协淡淡笑道:“你迎驾在先,又据实禀奏物价暴涨的幕后之人,你是有功于朕,有功于朝廷,朕岂会视而不见!朕本来待朝廷安稳,再予以封赏,可现在情况特殊。”

  他稍作沉吟:“这样吧,如今大司农一职暂缺,就由你接任,总领朝廷财政,全权处置盐铁之事。”

  王邑又惊又喜,内心一时激动的无法自抑,他没想到他一跃成为了九卿之一。

  董昭瞥着王邑,心中也有些艳羡。他随张杨护驾,也不过得了一个议郎,而王邑却是骤然升至九卿。

  但他同时也明白,天子为了立足河东,是极力笼络王邑。

  王邑稍作思量,又冷静了下来,迟疑的问道:“那这河东太守一职?”

  “你暂且兼着,待有合适人选,朕再做打算。”刘协笑着安抚,更让王邑心中感动。

  天子有仁有义,有功必赏,他没有做错选择。

  可犹豫了一下,他又请示道:“陛下,大司农事务繁多,臣初掌大司农,臣想举荐一人助臣处理盐铁之事!”

  王邑向朝廷举荐贤才,刘协自是乐见其成:“那你说说,你所荐是何人?”

  “回陛下,就是随臣前往临河堡迎驾的五官掾贾逵,他虽年轻,但却才华横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贾逵?嗯!也好!”刘协笑着点头,“朕同意了,不过你既然这么认同他,那就让他做个盐铁丞,专司负责整顿盐铁!”

  “臣谢陛下天恩!”王邑心中大喜,连忙伏地拜道。

  议事完毕后,杨彪、周忠、裴茂和王邑纷纷告辞,刘协却单独留下了董昭。

  他沉思半晌,问道:“公仁,你说拿猗氏开刀,卫氏和范氏会有什么反应?”

  董昭瞥了一眼天子的脸色:“陛下心中是否有顾虑?”

  “顾虑?”刘协轻点了一下头,“朕是天子,虽一言九鼎,但也并非圣人。不过……”

  他轻叹一声:“朕初至河东,若因此引起大的动乱,不利于朝廷立足河东!朕只是想快速的稳定下来,重振汉室。毕竟时不我待啊!”

  董昭颇有感触的回道:“陛下说的是,不过陛下也不必忧心,猗氏虽传承数百年,但毕竟是商贾之家,而卫氏和范氏则是不同。

  尤其是卫氏家主卫觊,早以才学著称。陛下处置猗氏,却放过卫氏和范氏,他岂能不明白陛下深意!只是……”

  “只是什么?公仁但讲无妨!”

  董昭拱了拱手,郑重说道:“卫氏与汉室本有姻亲,陛下若能亲自安抚,重塑这段关系,对朝廷立足河东大有裨益。“

  刘协的脸色渐渐变得严肃,紧紧盯着董昭,见其神色坦然,终是笑道:“公仁此言……也有一番道理,容朕思量思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